本篇文章會介紹工作收入的兩種型態,幫助你找到更符合自己的模式,有效發揮所長。
現代科技進步快速,無論飛天遁地對於人類都不是問題,可是比起古早時代悠閒採集狩獵的原始人們,現代人的生活卻沒有輕鬆多少。
在現代社會中,工作壓力已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忙碌於繁重的工作任務,常常讓我們感到筋疲力竭。
然而,您是否曾想過,工作壓力的來源不僅僅是工作本身,還可能與我們如何看待和獲取收入有關?
實際上,工作收入可以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而這個關鍵差異可能正是決定我們壓力大小的根源。
了解這兩種收入模式,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減輕壓力的方法,讓生活變得更加平衡和充實。
推薦閱讀:如何高掌握度的創造收入?2 大重點快速理解系統性收入的組成!
推薦閱讀:什麼是理財?3 分鐘帶你先搞懂「理財收入」的核心關鍵!
一、工作收入的定義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要先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什麼是工作收入?」
其實工作收入,就是用時間加上勞務或智慧以換取報酬的一種形式。
單純這樣說,你可能會似懂非懂,覺得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但工作收入再去做延伸,還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收入型態,分別是雇傭制度與承攬制度。
雖說二者都屬於工作收入,但這兩種收入型態不太一樣,在財務上的思維與做法也都會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等等根據這兩種不同的收入型態來做更完整的說明與解釋。
二、雇傭制度
最常見的工作收入模式稱為雇傭制度,僱傭是指兩個夥伴之間的契約關係,其中一方為僱傭者(僱主、僱傭人、資方、甲方),另一方為被僱傭者(僱員、受僱人、勞方、乙方)。
從法律意義來看,通過雙方契約約定,「被僱傭者」為「僱傭者」工作(出賣勞動、提供勞務),並由僱傭者提供報酬的法律關係,這樣的型態稱之為雇傭制度。
雇用制度之所以是最為廣泛的工作收入模式,是因為他擁有穩定收入的好處,舉例來說,接受公司的雇傭制度時,基本上就是受相關的勞動基準法保護,相關的最低薪資、勞健保等等的部分都是有一定程度的規範。
所以只是要雇傭制的,基本上收入就會是比較固定的狀態,因為公司如果要突然大幅度的調低薪水,可能是會觸犯到法規的。
但雇傭制度也並不是全然沒有缺點的,最明顯的就是時間與金錢有其上限的天花板。
例如,以工程師而言,基本上能夠當到台積電的工程師就應該是工程師領域的最高天花板了,所以到底可以收入多少是非常明確且可以了解的,而基本上要拿到這樣高的薪水也要能承受的起高壓與高工時的工作環境。
所以雇傭制最大的壞處就是你的價值都是由老闆所決定的,就算能夠創造再高的價值,能夠換到的收益依舊是有限的。
推薦閱讀:如何有效打造上班族被動收入?破解這3大盲點增加成功率
推薦閱讀:小資增加收入最推薦的 3 種方式:基金、股票、ETF 一次看懂!
三、承攬制度
第二種工作收入就是承攬制度,指的是,所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
例如:美甲師提供一次性的美甲服務,設計師協助做室內設計圖等形式,都是承攬制的展現。
承攬制跟僱傭制最大的差異就是收入的高低由誰掌握?
承攬制收入的高低基本上由自身掌握,雇傭制的高低基本上由雇主決定,而收入決定權由誰掌握就決定了自身到底要往哪個方向努力的最大差異。
承攬制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勞方可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工作、在哪工作、工作多久,實際收入可能會比較高。
雖然承攬制度看起來非常的美好,但是其實也有非常大的風險需要考慮。
像是勞方要自行承擔各種成本與費用,且要獲得理想收入的工作時數可能非常可觀,而且萬一過勞死卻只能自己承擔。
推薦閱讀:理財分配該如何做?資產配置前,得先了解這 2 大要點
總結:了解工作模式,選擇合適賺錢方式
你可能會想問說:「哪一種工作模式比較好呢?是雇用還是承攬?」
其實真正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方式對於你解決財務目標比較有幫助?以及對於你自己而言什麼樣的型態是比較適合的?
當然也要考量到自身的狀況,自身過往比較熟悉哪種工作收入的型態,那這樣的型態就會是勝率比較高的形式,別忘了,每個選擇都是一種機會成本,提高勝率永遠是最划算的選擇。
如果你選擇的是雇傭制度,你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這樣的公司體制內,去提升自己提升收入。
一個高階的經理人依舊可以擁有很好的收入的,而如何逐步的去提升能力到達這樣的位子或者是轉換跑道成為一個自由工作業者?都來自於你每一天選擇平庸還是願意選擇突破?
當你願意每一天都比過去的你多承擔一些責任與多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自然能力就會逐步的提升,在雇傭體制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犯錯了基本上由公司來幫你承擔,所以放膽嘗試去提升能力吧。
當然還是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去做嘗試,而不是肆無忌憚的拼命犯錯。
如果你想要嘗試邁向更多承攬工作,那我會建議你可以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去優化你的服務流程。
當你的服務流程可以被優化的同時,也就表示你會節省下更多的時間,自然就能夠提升接案頻率為你帶來更多的財富。
不單只有優化時間,最好也要能夠提升服務的單價,提升單價就可以讓你的單位時薪的價值變得更好,透過時間與服務單價的雙重優化,自然就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賺取最大的財富。
而承攬制的你要注意的是風險的控管與規避,因為你就是你自己的生財工具,一旦發生風險而沒有控管與規避時,就會讓收入大幅衰退,因而產生財務的危機。
但同時也要注意自身的健康,別讓忙碌的自己,把健康都給賠進去,得不償失。
推薦閱讀:理財矩陣是什麼?想提前財富自由,必須先知道的 4 大要點
相關新聞摘錄:
在《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中,作者把那些終身靠薪水生活的人稱為「天真的人」。
因為從他們的努力工作、拚命加班中獲得最大好處的,並不是他們自己,而是他們的老闆。
整天忙於工作的人,腦子裡想的永遠都是我要把公司的事情做完,我要加薪,我要升職,我要跳槽,我要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
從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從給這個老闆幹活到給那個老闆幹活。
如果有一天,他們不能幹活了,失去工作了,生活就會立刻失去保障、陷入危機,就和開頭提到的漁夫一樣。
前段時間,美國稅務局做了一項研究統計,拆解了美國富人們的大部分收入來源。
平均來說,美國富人們的收入有 8.6% 來源於工作收入,6.6% 來源於利息,13% 來源於分紅,19.9% 來源於各種合作、合夥關係,還有 45.5% 來源於資產升值。
換句話說,有錢人們的大部分收入來源於投資,而不是薪水。
想一下身邊真正的有錢人,你會發現,沒有哪一個是只靠著工作收入發財致富的。
窮人和中產階級辛苦努力的工作收入,在富人看來,不過是雖然穩定但相對較低的一種收入而已。
為什麼?
第一,因為工作收入是繳稅最多的一種收入。
我回國工作的第一個月,扳著指頭數日子,終於等到了發薪日。
薪水發下來,我有點吃驚。
說好的 3 萬薪水,怎麼到手只有 2 萬出頭?
仔細一看薪資單,才發現繳了一定比例的個人所得稅。
後來我自己創業,同樣面臨繳稅的問題,我才發現相比工作收入,經營企業的分紅甚至投資股票的收入,雖然也都要繳稅,但稅率比個人所得稅低很多。
如果不是自己創業、經營公司,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完全沒想過原來除了稅率不同,個人工作收入和企業收入還有一個本質區別,那就是繳稅的順序不一樣。
第二,高收入源於手握更高知識的技能。
馬克思的《資本論》,我們上學時都學過,也知道什麼叫剩餘價值:資本家透過支付給勞動者遠低於一般勞動的實際價值,來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
但這個理論的實際意義,我想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能明白。
大部分人都是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待財富,只要每個月能拿到與自己預期一致的薪水就滿足了。
但如果換一個視角,站在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勞動者付出的勞動和創造的價值永遠都得高於其獲得的實際報酬才行。
如果雇傭你不能為公司帶來比你實際薪水更高的價值,公司為什麼還要雇傭你?
即使是那些我們認為高薪的職業,例如律師、醫生、工程師等,他們的高收入來源於他們所具備的獲得門檻更高的知識技能,但實際上,這份高收入相對於他們的付出、創造的價值,依然是低的。
他們領的是固定的薪水加上可有可無的獎金,最終賺錢的,仍是他們背後的律師事務所、醫院、科技公司。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聰明人,但是他們並不富有。
因為學校是培養專業技能、文化素養和優秀「打工人」的地方,如果想成為決策者、領導者、企業主,只依靠專業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經驗、眼光和格局。
打個簡單的比方。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做的咖啡比星巴克的好喝,但咖啡再好喝,也不可能賣得過星巴克。
做一杯好的咖啡,和做一家成功的企業,需要的技能和思維都不一樣。
我們刻苦學習專業技能、在公司獲得更高的成就和職位,最終結果,不過就是為老闆創造更大的利潤罷了。
第三,因為工作收入本質是你用時間和勞動獲得的收入,一旦停止勞動,你的收入將立刻歸零。
《資本論》中說道,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社會分裂成了兩個對立的階級,一個階級除了自己的勞動力,沒有別的用來謀生的手段。
這個階級有人身自由,用馬克思的話說是「自由得一無所有」,成為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工人階級。
另一個階級掌握了生產資料,稱為資產階級。
因為社會的進步,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用再像以前的工人那樣辛苦地在工廠勞作,而得以在高級辦公大樓裡喝著咖啡、吹著空調、在不錯的環境中工作,於是我們總以為,自己早已告別了貧窮,成為中產階級。
但實際上,窮人和中產階級,依然都是「自由得一無所有」。
靠販賣時間和勞力作為唯一收入來源的,就屬於邊際成本的最底層。
從年薪 10 萬到年薪 100 萬,收入雖然增加了,但這個收入的性質並沒有變化,依然是低於自己所創造的價值。
一旦公司或經濟不景氣,這份收入瞬間就會變得不穩定。
大多數沒有勇氣去改變的人,會一直這麼安慰自己:這年頭,有份工作就不錯啦,況且工作狀況會隨時間而有所改善,薪水也會隨之增長的。
按部就班的工作不能讓你過上富裕的生活,日復一日的工作也不能產生財富。
在有危機意識的人看來,工作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提升自己,為將來的事業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