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將會帶你注意運用 VR 指標時該留意的一些要點,以及需要搭配哪些其他指標配合分析,讓你夠更好掌握價格方向。
要點一、VR 指標介紹
VR 指標是什麼?
VR 指標中文為數量指標、成交量比率指標,英文為 Volume Ratio(VR),是用來衡量指定交易周期內(通常設定 24~26)上漲日的成交量與下跌日的成交量,兩者相比的比率。
(意即,可以看出是上漲日的總成交量較大、還是下跌日的總成交量較大。)
原理 | VR 指標是依據量價理論所發展得出,認為成交量會先顯示,而後股價才跟著變動。 透過將上漲成交量、下跌日成交量對比,可以觀察得出成交量的方向趨勢,進一步掌握價格的方向。 |
公式 | VR 指標公式=(上漲日的成交總量+平盤日成交總量*0.5)/(下跌日的成交總量+平盤日成交總量*0.5)*100。 如果交易週期內沒有平盤日,則 VR 指標公式可以簡化為:(上漲日的成交總量/下跌日的成交總量)*100 。 |
推薦閱讀:成交量怎麼看?看懂這 3 個特性,讓你抓對進出場時機
推薦閱讀:【量價關係教學】3 分鐘看懂投資必懂的技術分析,助你判斷未來走勢
要點二、VR 指標運用策略
鎖定數值作為買賣點
依據不同商品,分別制定 VR 指標數值的買賣規則,例如可制定 30~60 是低價區域、61~160 是持有區域、161~500 是警示區域、500 以上是超買區域。
在 VR 指標低價區域搭配指標做買入,警示區域可以考慮搭配指標賣出,超買區域同樣搭配指標做賣出或是做空。
價量同步確認
當成交量持續放大,而 VR 值也正向往上遞增,可視為買入訊號。
VR 指標背離買賣
當 VR 指標與價格不同步時,可視為是買賣訊號。
例如,VR 指標往上升,但價格可能平行或是向下,可視為行情即將反轉的買入訊號;亦或是 VR 指標往下降,但價格可能平行或是向上,可視為行情即將反轉的賣出訊號。
低檔區確認
一般來說,VR 指標在價格低檔區的適用性,會比起價格高檔區域更適用,所以有些投資人只用 VR 來作為買入訊號,而不使用 VR 指標在高檔區的賣出訊號。
搭配形態學 W 底
許多人用均線形態學進行交易時,會特別注重 W 底的成形以及其代表的反轉上漲趨勢。
當深入理解均線的形態學後,就會知道圖形是依據平均價格(均線)所繪製,而長的極度相似的兩個 W 底型態,可能背後的成交量是天差地遠。
透過 VR 指標搭配形態學,可以更進一步確認除了價格趨勢之外,是否成交量也有同樣的趨勢。
推薦閱讀:學會威廉指標探測法的 3 大重點,積極掌握市場超買與超賣位置
推薦閱讀:什麼是形態學?了解這 3 個形態學要點,提高獲利機率!
要點三、VR 指標的應用指南
VR 限制有哪些
VR 指標主要的限制在於難掌握賣點,有可能會過於快速的出貨導致獲利縮減,其次在於遭遇連續上漲或下跌的時候,指標會趨近於無限大或是趨近於零,此時 VR 指標就會鈍化,應避免在連續大空頭以及連續大多頭行情使用。
VR 進階運用
VR 指標由於反應的資訊過少,實務上常搭配 OBV 指標以及 PSY 心理線指標來加強確認價格方向。
OBV 指標又稱能量潮指標、人氣指標,是一種成交量指標,主要在衡量買賣力道的強度,並且用成交量來預測價格。
PSY 指標的原理,在於沒有人會持續用更高的價格買入股票,除非認為股票還會續漲!
而股票的價格,其實都只是反映出市場交易者們的綜合心理狀況(是人們先對股價有心理預期,進而採取交易,最終導致股價波動。)
推薦閱讀:台股崩盤前兆怎麼看?利用 2 大特點提前掌握空頭行情
推薦閱讀:投資心智是什麼?想戰勝交易心魔,得先建立這 3 大心法
相關新聞摘錄:
「股市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騙子,只有『成交量』是唯一的例外。」這是華爾街的名言。這樣說來,連「價」也一樣會作假了。
所以,華爾街就有此一說:股價上漲,是錢堆上去的;而股價下跌,則是地心引力。「價」,有時看似要漲,結果變跌了;有時看似要跌,結果卻是漲了。於是,有所謂「假突破」、「假跌破」。那麼單獨從「價」來研判未來的可能走勢,是不是太過武斷?
量價關係,也是一種供需的關係。特別是「價」通常為需求的一方,而「量」則是供給的一方;也就是說,「價」有如是火車的軌道,「量」好比是火車頭裡燒的煤。要讓火車在軌道上行駛,必須燒煤;要「價」往預期中的軌道走,就必須用「量」(資金或股票)去推動!
那麼,如果我們能從「價」和「量」同時觀察,那就知道「價」的演變是真是假,也易於判別未來的趨勢是漲、是跌。
一般來說,量是比較可靠的指標,因為它是主力大戶用錢堆積起來的,而價格的K線只是他們用銀子畫出來的。「成交量」就是「價格」的畫筆,所以, 量的揮灑過程中,早期有「凹洞量」、中期就有「換手量」、晚期也有「出貨量」的各種變化,而這些變化,無非是讓我們用來研判未來「價」的趨向。
-出自 財訊 摸清 9 種量價關係 判別未來趨勢是漲、是跌!
*本篇文章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人應多方全面考量資訊,並且先自行判斷風險承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