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想了解報酬率,本文將與你分享關於累積報酬率的 3 大要點,讓你可以有效評估自身投資績效。
你知道要怎麼評估自己投資的績效嗎?
大部分的投資人評估績效的方式其實都是用「累積報酬率」,但對於累積報酬率的要點其實不太了解,包括它的優點、缺點等等。
但了解績效評估方式對投資者來說,是件重要的事情,因為績效的好壞會決定你的交易計畫、投資方向等等,所以你應該要多了解累積報酬率的內容,並知道它與其他評估績效方式的差異。
關於累積報酬率更多的內容,都會再後續的內文中提及,也會特別提到年化報酬率、平均報酬率等評估績效的方式,讓你能更有效地評估自己的投資績效。
累積報酬率要點一、什麼是累積報酬率
累積報酬率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一種報酬率計算方式之一,這個計算方法只要把你的期末價格(資金)與期初價格(資金)的差額,除以期初的價格(資金),就可以得到一個報酬率的值。
舉例來說,你在 5 年前買入了一檔股票 100 元,然後 5 年後這檔股票來到了 150 元,它的累積報酬率就是 150-100 (期末價格-期初價格)= 50 ,再除以 100 (期初價格),就會等於 0.5 ( 50% ),這就是你這段時間的累積報酬率。
推薦閱讀:年化報酬率怎麼算? 掌握報酬率計算的 2 大特點,準確評估投資績效
推薦閱讀:夏普比率要怎麼看?了解夏普比率這 3 個要點讓你能更快速評估風險與報酬
累積報酬率要點二、用累積報酬率評估績效的優缺點
1.優點
以累積報酬率來計算報酬是一件十分直觀的事情,你只要把最後的資產減掉初始的本金,就可以算出你這段時間的報酬率是多少,不用太在乎週期、方式及複利效果。
2.缺點
太過於簡單,導致沒有辦法從報酬率裡去評估投資的過程是否是有效率的,以年化報酬率跟平均報酬率來看,都有把時間對於投資的因素考慮進去,而累積報酬率只有考慮到總投資報酬率。
推薦閱讀:不知道怎麼算投資報酬率?了解報酬率的 3 種計算方式,讓你更好評估投資績效!
累積報酬率要點三、其他評估績效的方式
1.年化報酬率
年化報酬率數學上的名稱是「幾何平均報酬率」,年化報酬率彌補算術平均數沒有把「複利」納入報酬率計算的缺點,這個報酬率的計算方式是要把本利和做年份的次方根計算後再減掉本金 100% 。
如果投資股票 4 年賺到 60 %的累積報酬率 ,我們就可以把這個累積報酬加上本金,做次方根的計算,160% (本利和)做 4 的次方根計算後再-100 % ,計算出來的值約等於 112.5 %-100%=12.5 % ,這就是它的年化報酬率。
所以如果我們把複利再投入的情況算進去的話,年化報酬率往往會小於平均報酬率,所以投資人在計算報酬率的時候務必要注意,大多數金融機構在評估投資績效時,也會以年化報酬率為主要的評估考量。
2.平均報酬率
平均報酬率就有彌補累積報酬率沒有時間因素考慮進去的缺點,平均報酬率是把累積報酬率,除以你持有的年份,算出來的報酬率就會是你的平均報酬率。
以年化報酬率的例子來看,把 60% 除以持有的時間 4 年,就等於 15 % ,這就是你在這 4 年持有的平均報酬率,但是平均報酬率省略複利這個重要因素,平均報酬率是種「單利」的計算方式。
推薦閱讀:股息再投資是什麼?了解 3 大重點,輕鬆享受投資複利
推薦閱讀:什麼是倒掛殖利率? 必須要小心倒掛殖利率的 3 個注意事項,避免落入投資陷阱
結語:別只看累積報酬率來論定績效,需要再細究其它影響報酬率的因素
如果投資的報酬率只用累積報酬率來論斷的話,很容易會出現績效檢討的盲點,因為沒有把投資的時間因素考量進去。
時間成本也是投資裡面非常重要的成本之一,透過平均報酬率或年化報酬率來檢討,會對於投資效益有更深的探究。
推薦閱讀:股利成長率重要嗎? 若想賺取股息,你該留意股利成長率的這 3 大要點
相關新聞摘錄
金融存股族看過來! 10 檔高股息成份股入選台灣指數新編的「特選台灣金融高股息存股報酬指數」,包括京城銀、富邦金、國泰金、開發金、兆豐金、永豐金、中信金、第一金、上海商銀及合庫金,據統計該指數自 2009 年 6 月至 2022 年 7 月之累積報酬率為 251.62 %,遠勝過同期金融股表現。
-出自 雅虎新聞 金融存股族看過來!10檔高息成分股入選新指數 13年報酬率逾250%
大多數人會本能的預期,在出現大量赤字後,股市報酬會表現得更差,而在出現大量盈餘後,股市報酬會表現得更好。一個重要的教訓是:永遠不要依靠本能反應來相信任何事情!歷史這個有用的實驗室告訴我們,事實恰好相反。
在達到盈餘高點的 12 個月之後,股市平均報酬率為 –1.3 %。在 24 個月之後,股市的累積報酬率只有 0.1 %,在 36 個月之後,累積報酬率只有 7.1 %。從表格中能看出,不只是幾個較大的負報酬拉低了平均水準,在出現大量盈餘後,報酬率的變異性也很大。
-出自 工商時報 政府高負債會害股市慘跌?其實債務沒有你想得那麼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