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介紹
中信金( 2891 )係於中華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十七日成立,以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為主體,同時併入中國信託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信託票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信保全股份有限公司、及台灣彩券公司。
公司係以銀行為金控主要業務來源,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在國內以信用卡發行而知名,在卡債風暴後已轉為財富管理業務及企業金融業務並重發展之銀行。
旗下子公司包括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中國信託綜合證券、中國信託創投、中國信託資產管理、中國信託證券投資信託、中信保全、台灣彩券、台灣人壽。
最近一次季財報公布營利率 36.59 %、近 4 季每股盈餘 2.6 元,市值約為 4582 億台幣,公司為國內知名金融控股企業。
近期個股概況
中信金股價於今年 4 月來到近 10 年新高價 30.95 元,後來隨大盤回檔整理,目前股價持續修正,目前正在找尋價格支撐點,公告配息 1.25 元,殖利率達 5.32 %。
中信金本季 EPS 是近 4 季新高,雖然現在股價隨大盤拉回修正,但 EPS 目前僅 9 倍、殖利率 5 %
等優點,目前低檔區仍有不錯的佈局買點。
投資關注亮點
- 當季 EPS 是近 4 季新高
- 大股東持股比例增加
歷年平均統計(股利發放年度: 2003-2022,共 20 年)
平均股利(元) | 平均增減(元) | 均填權息日數 | 歷年平均殖利率(%) | 平均最高殖利率(%) | 平均最低殖利率(%) | 股利連續分派年數 | 股利連續分派總額(元) | 股利連續增減持平年數 | |
現金股利 | 0.74 | +0.01 | 100 | 3.32 | 4.05 | 2.87 | +15 | 11.24 | +3 |
股票股利 | 0.54 | -0.06 | 240 | 2.36 | 3.21 | 1.98 | -6 | 0 | 0 |
現金+股票 | 1.28 | -0.04 | – | 5.68 | 7.25 | 4.85 | +15 | 17.28 | +3 |
重要行事曆
股東常會 | 2022/06/17 |
現金股利發放日 | 2022/08/12 |
近期重大訊息
6 月 17 日—「中信金股東會 陳佳文:四招拚保險事業獲利穩定度」 (參考資料 1 )
中信金控( 2891 )今( 17 )日上午舉行股東常會,執行副總暨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經理陳佳文向股東報告業務時表示,中信金主要子公司台灣人壽將透過優化產品組合、開拓多元通路、提升數位能力、提升投資能力,四管齊下,讓保險事業與投資事業提供金控更穩定的獲利。
中信金股東常會由董事長顏文隆主持,總經理吳一揆有事請假,陳佳文以中信金執行副總身份代為進行業務報告。中信金去年稅後大賺 542 億元,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新高,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達 13.7 %。
談及營運目標時,陳佳文說,「壽險跟投資事業上面,我們知道,中國信託進入保險事業不過幾年而已,很短時間就可以有一年兩百億的獲利,相當不簡單」。台灣人壽去年稅後純益 231.3 億元,年增 165.3 %。
6 月 8 日—「中信金 5 月賺 24.4 億元 完整解析搶先看」 (參考資料 2 )
中信金控( 2891 )今( 8 )日傍晚公布獲利自結數,核心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獲利撐盤下,中信金 5 月稅後純益 24.4 億元、年減 29.8 %;前五月稅後純益 221.7 億元、年減 20.3 %,累計每股稅後純益( EPS )為 1.14 元。
中信金兩家主要子公司今年獲利動能一改去年風貌,從銀行弱、人壽強,變成銀行強、人壽弱, 5 月情況更是如此。中國信託銀行 5 月稅後純益 33.77 億元、年增 33.6 %;台灣人壽 5 月稅後淨損 9.1 億元、年減 185.8 %。
中信金財務長邱雅玲表示,台灣人壽 5 月稅後淨損 9.1 億元、年減 19.7 億元,因 5 月並未大幅處分股債賺取資本利得,另外,新台幣對美元今年 5 月升值 4.15 角,比去年 5 月升值 2.93 角要大,台壽的匯兌成本較高。
邱雅玲解釋,台灣人壽 5 月投資股債的處分利益,年減十幾億元;另外,包含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回沖的部分, 5 月單月匯兌成本 10 億至 15 億元,也較去年同期增加 4 億多元。
股利發放介紹(以 7 / 06 收盤價計算)
- 現金股利: 1.25 元
- 本季配息殖利率: 5.32 %
- 收盤價: 23.5
- 除息日: 7 / 14
- 現金股利發放日: 8 / 12
最新四季每股盈餘
2022 Q2 | 0.35 元 |
2022 Q1 | 0.84 元 |
2021 Q4 | 0.40 元 |
2021 Q3 | 0.61 元 |
推薦閱讀:股利成長率重要嗎? 若想賺取股息,你該留意股利成長率的這 3 大要點
參考資料
警語
文章內容非對任何證券作買賣邀約,本文屬交易邏輯與觀察心得分享,未給讀者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及虧損可能,請務必獨立思考自行決定,勿以此文章做為買賣操作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