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討論的火火熱熱,讓投資人比起疫情更擔心的就是通膨危機(通貨膨脹危機)了!因為通膨會影響美國聯準會(Fed)的決策,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和股市。
本篇安盛老師要跟你分享,通膨的影響、Fed(美國聯準會)如何思考,以及通膨投資策略能夠在大方向上該如何因應。
一、通貨膨脹是什麼?
通貨膨脹讓貨幣購買力下降
根據維基百科,可以知道通貨膨脹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的經濟現象。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脹」一詞來表示此種「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
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
不同的學派,對於通貨膨脹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包含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供給推動的通貨膨脹、供求混合推動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預期與慣性的通貨膨脹等等。
最大的共通點在於都認同通貨膨脹會讓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但是「穩定小幅度」的通貨膨脹一般會被認為對經濟有益!
二、Fed 看通膨,為何讓投資人緊張?
Fed 討厭通貨膨脹嗎?
前面提到,一般來說通貨膨脹是好事,那 Fed(美國聯準會) 怎麼想呢?其實 Fed 也是希望有通膨的。
甚至在 2008 年之後 Fed 一直在持續降息,就是希望把錢都釋放到市場上推升經濟。
當景氣不好的時候,物價就會比較低迷,反過來說物價上升代表景氣良好,所以最近幾年聯準會都希望把通貨膨脹率拉到 2% 左右,此又稱作「目標通膨」。
結論是:Fed(美國聯準會)是希望有通膨的!甚至還會希望通膨率達到一定數字不要太低,因為通貨膨脹是景氣好轉的產物之一。
通膨投資策略
當聯準會本身的態度就是希望通貨膨脹,就算 CPI 跟 PPI 在短時間內爆衝往上,Fed(美國聯準會)也是持正面態度看待,並不會擔心通膨問題。
既然通貨膨脹在聯準會眼中是好事,為什麼市場常常會因此討論的沸沸揚揚呢?甚至不斷討論「通膨投資策略」或是「通膨股市應對」等話題。
投資人不擔心通膨,是擔心 Fed 生息
其實市場投資人擔心的並非通貨膨脹本身,而是當 Fed 看到通貨膨脹後的作為。
當通貨膨脹速度過快,代表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非常快速,同樣的金錢能購買的物資就減少了,而為了讓人民能夠維持生活水準,聯準會就會考慮進行升息,因為升息就可以提高貨幣的價值。
結論:投資人與 Fed 都不擔心通貨膨脹,投資人擔心的是如果通膨率上升太快,就會加速聯準會升息的機會,把資金回收就會造成股票市場影響,因此才會有「通膨投資策略」的討論。
三、通膨投資策略核心:Fed 不願直面的災難歷史
1970年代猛烈升息的慘痛教訓
Fed 不敢短時間過猛升息的背後考量,擔心的就是重演 1970 年代的時候,升息太過猛烈導致美國股市崩盤,並且因此委靡多年的後果。
美國股市黃金十年
美國股市最黃金的年代,是在 1958 ~1968 年,包含科技股、民生必需股都是翻倍飆升。
當時背景在二戰之後,士兵退回來本土,並且有戰後嬰兒潮,隨著人口需求直線上升帶動了供給上漲,造就美國股市黃金十年。
內憂外匯,造成 1970 年代的大崩盤
可是 1969 年開始,美國卻發生了停滯性通膨。因為失業率過高、但同時通貨膨脹也高!(理論上,這兩者會呈現反向變動。換句話說,當失業率高時,普遍通膨率低;當失業率低時,通膨率就會高。)
加上美國 1970 ~ 1973 年的時候,美國股市本身雖然表現得還行,但是因為布林頓協議的出現,全世界各國都對美國有所不滿。
在美國聯準會在 1973 年升息來到 9% 的時候,剛好發生了 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美國股市在 11 月單月內就狂瀉 21%,此後美國股市延續到 1980 年代經濟表現都沒有很好。
通膨投資策略的結論:大方向樂觀看待,注意最新資訊
許多人首先是擔心美國過於猛烈升息,重演當初 1970 年代慘況,再來是擔心升息後資金被回收的問題。
其實我們綜觀歷史就可以知道,目前的升息階段還在非常早期連第一階段的 2.5%都不到,相比於當年的 9% 還有非常大的距離,投資人可以不必過於恐慌,但是切記還是要做好風險控管以及停損。
注意: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策略的建議,投資人在進場前應該確認擁有足夠資訊並且做好規劃,確認自身能夠承受的波動範圍,並且計畫好停損以及停利的出場條件。
專家帶你掌握總體經濟指標,增加投資參考指標|安盛老師
由安盛老師獨創的「安盛太極戰法」,結合總體經濟、價格、策略與標準化作業流程,幫助你提升獲利機會。安盛老師曾歷經2018年兩次經濟指數大震盪,卻仍穩健獲利破千萬元。過去為台灣法人「造市者」,擁有18年選擇權交易資歷、對法人關鍵數據瞭若指掌,是「唯一敢公開主帳戶進出盈虧」實戰派,將一步步帶你成為投資市場的獲利高手。
想更了解選擇權?歡迎持續追蹤
歡迎加入安盛老師官方Line帳號,掌握更多第一手資訊!
通貨膨脹最新新聞
Fed主席鮑爾:1970年代的通膨災難「極不可能」重演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週二(22日)在國會發表證詞,承認當前的一些通膨壓力,比他預期的強勁且持久,但不至於使美國重現1970年代的通膨。
綜合外媒報導,鮑爾仍將近期的通膨飆升歸咎於經濟迅速復甦。他指出,包括機票、酒店、木材價格及消費需求都在飆升,這些推動了經濟復甦,但相信情況會在未來這個月內「自行緩解」。
鮑爾向眾議院武漢肺炎危機小組委員會表示:「這些不涉及廣泛緊縮的經濟,也不涉及導致通膨上升的各種因素。」
但鮑爾也承認:「這些影響比我們預期的更為強勁且持久,但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這些影響將隨著時間消退,通膨隨後將朝著我們設定的目標回落,我們將密切關注這點。」
-摘錄自自由時報
一文掌握鮑爾聽證焦點:不會先發制人升息、否認通膨將重演1970災難
最新的 Fed 利率點陣圖顯示,18 位官員中有 13 位支持在 2023 年底前至少升息一次。
鮑爾提到:「Fed 不會因為就業率太高、擔心可能出現通膨而先發制人地升息。Fed 將耐心等待實際通膨或其他失衡的證據。」
鮑爾稱,在 Fed 做出任何政策改變之前,離 Fed 希望看到重新僱用 (rehiring) 的進展還有一段距離,暗示升息還很遙遠。
-摘錄自鉅亨網
通膨新風暴 比疫情更嚴重的市場變局
在美國通膨飆升之際,美元購買力正以近40年最快速度下跌。財經研究機構狼街創辦人分析,「目前(美元)購買力的下降是永久性的,而未來購買力的暴跌也是永久性的。」
美元是貨幣之首,當它的購買力縮水,其他以美元為錨的貨幣也難置身事外。如何避難?《華爾街日報》研究指出,在通膨率高於5%的高通膨時代,各類資產繳出不同報酬率,其中黃金、大宗商品是保值的工具。
-摘錄自 Yahoo 奇摩新聞
1970年代夢魘重現?克魯曼:通膨恐慌上周被撲滅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說,最近的數據和聯準會(Fed)最新的政策聲明,已戳破所謂「通膨將持續爆發」的論點。他指出,那個論點若要成立,必須宣稱Fed在智識上或道德上(或兩者皆是)都無能為力。換句話說,通膨要引起恐慌,你必須相信Fed量測通膨的模型完全錯誤,或認定Fed欠缺在經濟過熱時踩煞車降溫的政治勇氣。
-摘錄自聯合新聞網
呂紹煒專欄:因中國而重生的通膨時代!?
先回頭看通膨的歷史,二戰前通膨是常態性存在,每隔10年左右就會出現一次或大或小的通膨;二戰後有20多年的時間,大部份國家都享有高成長、低通膨的好光景,經濟學家以為永遠控制住通膨了,為此喊出「通膨已死」,但接著就是伴隨著能源危機等因素出現停滯性通膨的悲慘景況,歐美都出現過兩位數通膨,一直到1980年代初,聯準會主席伏爾克(伏克爾)把利率拉高到近20%,才硬生生「餓死」通膨這隻惡龍。
-摘錄自風傳媒